1、无法关键是看你的定位,人生定位在哪里,再细一点,是看你兴趣和爱好~~想扬眉吐气,光宗耀祖,就选择继续从政,作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来说,你的硕士研究生身份应该对你的帮助蛮大,是提拔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干部知识化的要求。
2、我也是考上公务员然后放弃出来打工一族。年轻人嘛,输得起。
3、毕业14年后,我从中国西南一个城市(房屋和建筑局)毕业。我于2月15日正式加入公司,开始工资只有1700多。年终2万,绩效一万~每天事情就比较常规,但是内容很广,需要学习的法律法规比较多。17年10月到18年10去九寨沟挂职了一年。现在工资2006元,年终还是2万,绩效一万。
4、第二,下属事业单位的骨干很多借调到局机关的,这些人一般一去不回,因为是业务骨干,混个两年科室负责人自然非他莫属,公务员编制手到擒来,从始以后就在官场打拼。
5、培养后代,眼光要放长远点。我八十年代读的大学,毕业后第一个月工资是94元。同村的那些堂兄弟们大都到广东打工,能拿几百元,假期回乡,他们大多明的暗的笑话我。但三十多年下来,我已把家安在城里,有一栋楼,外加一套房,有小车,儿子大学毕业在国有银行工作。
6、做体制内的工作可以获得优厚的待遇,这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体制内的工作之所以会让人感觉有面子,另一个是这份工作拥有优厚的待遇。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享受更高的待遇,自己的生活状态将比其他人更好,这就会带来优越感,进而让从事体制内工作的人感觉到非常有面子。
从政之路,清北硕士选择回老家做定向选调生,这是否代表堕落?若志在从政,此路并非堕落。有地方给予副处级待遇,从挂职副县长做起,成功者已升至市委书记职位。不过,若心系财富,物质条件才是对得起清北母校的衡量,建议另谋高就。虽是歪楼,但即使从副县长起步,也将面临巨大挑战。首先,资源匮乏。
在清北人光环之下,地方定向选调生之路究竟如何?很多人认为,清北毕业生理应成为体制内的佼佼者,但现实并非如此。我观察到,多数清北人往往带着一份独特的傲骨,这在官场中可能成为难以逾越的壁垒。才华与能力并不能自动赋予他们仕途顺畅的通行证,关系网的力量往往能轻易颠覆清北的光环。
身处清北的学子,毕业后的选择各不相同,成为地方定向选调生,便是一部分人的独特体验。A同学,清本硕博,选择回到家乡的重要部门工作,享受着近在咫尺的亲情,以及丰富且不断增长的本地资源。B同学,清本硕博,选择离开校园,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回归地方,成为“最年轻xx”之一,展现自己的才华。
而近年来,无论是名校985毕业生卷烟厂当流水线上的工人,高喊“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还是清北等一流名校硕博毕业生报考基层街道办工作,无不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怪诞、荒缪。
1、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通过殿试的前三名,他们的学历都是进士,如果放在现在,他们的文凭相当于文学博士。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通过殿试的人都可以获得进士出身,而进士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
2、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全国高等人才考试交流中的前三名,就是这一期全国考生中成绩最好的人。考完之后立即授职,进入翰林院,放到现在就是全国高考成绩的前三名或者国考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是我国古代考科举考试中进士的前三名,并不是官职。
3、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就是科举考试当中的前三名。古代状元、探花、榜眼相当于现在博士后毕业,是古代文人最高的荣誉,基本上都担任了省一级别的官员。
4、第1点,状元是进士一甲第一名。第2点,榜眼是进士一甲第二名。第3点,探花则是进士一甲的第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当今的院士级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