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考研专业就业

时间:2024-11-04

文章摘要:

《拖延心理学》摘抄

1、对要去完成某个任务有反感心理。人天生渴望自由,要求完成某个任务,就好像被带上枷锁一样,迟迟不想行动。目标和回报太遥远了,感受不到对我有多少意义。人更喜欢即时满足。这就是游戏能够让人上瘾的,及时肯定及时满足,让人的成就感满满,所以才会更加带劲。

2、拒绝接受客观时间,并想按照自己的时间感和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势必会造成拖延进行需要做的事情,因为拖延让你有了一种可以掌握时间、掌握他人、掌握现实的全知全能感。但不管你如何挣扎,你都无法摆脱钟表时间的客观规则。

3、《拖延心理学》摘抄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拖延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优先考虑生命威胁、食物和繁殖等基本需求,而任务完成并不是我们的第一优先选择。因此,由于我们的大脑早期未能适应现代的许多任务和需求,往往使我们陷入拖延的泥沼之中。

4、对失败的恐惧是主动拖延的最大心理机制,很多拖延者担心被他人评判,害怕自己做出最大的努力却还是不够好,达不到要求,进而被人看轻,产生更加恶劣的连锁后果。

5、拖延不是时间管理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是你怎么与自己相处的问题,是自尊问题。拖延容易让人产生后悔、自责、愤怒、内疚的情绪,会非常沮丧,但是我们为什么还拖延呢?因为我们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无法面对自己已经竭尽全力还是做不好的真相。

6、拖延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而 是一个心理问题,此外它还受到一些生理因素(如注意力缺陷紊乱,执行功能障碍等)的影响。拖延问题同一个人如何与自身相处有关,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涉及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问题。

拖延心理学介绍

总的来说,拖延心理学是一门旨在理解并克服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提高个体效率和执行力的学科。

——(4)、焦虑 在远离期限时,拖延可以让个体焦虑减少,但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拖延者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5)、冲动 冲动有时可以激励人们追求一些东西,但是过分活跃可能导致做决定太快、注意范围缩小的情况,这些将导致个体拖延行为。

《拖延心理学》是2009年12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该书讲述了《拖延心理学》的基本信息是:迟缓习性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

——拖延可能由大脑某种化学物质造成的,具有遗传性。现代认知视角(冯特和詹姆斯):·心理过程,如思维、学习、记忆和知觉 ·头脑是一台计算机一样的机器 ·情绪与动机如何影响思维与知觉 ——拖延者低估了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或是证实偏差的受害者。

最后一种方法,找到最适合你的新环境,比如你在家学习比较烦,出去走走换个环境,关掉电子设备。还有点人喜欢闲聊,于是拖延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找个安静的地方做事。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对失败的恐惧是主动拖延的最大心理机制,很多拖延者担心被他人评判,害怕自己做出最大的努力却还是不够好,达不到要求,进而被人看轻,产生更加恶劣的连锁后果。

感悟:读到这里才真正明白了拖延的概念。主观时间和钟表时间不同步。美好的时间总觉得过得很快,发生不好的事情就会觉得过得很慢,但时间不会因你觉得的快慢而改变。摘要:对时间的感知也可能受到诸如注意力、情绪、预期和前后背景等因素的扭曲。人们往往会急于去做即时的事情,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

现在,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心理学层面上的认知,原来拖延是一种潜意识中争夺控制权的战斗,也是为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尊重的战斗。所以当我现在依然还是一个顽固的、始终无法改变的重度拖延症患者时,我理解了自己原来是在用拖延的方式对自己难以说“不”的一种保护。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

心理学研究者有几个标准来界定拖延症?a1个b2个c3个d4个

心理学研究者有三个标准来界定拖延症: 这种行为会阻碍你达到预期目标,它是没有必要的,仅仅拖延完成事务。 拖延经常为患者带来压力、负罪感、降低效率、恐慌,及其他人对你不能完成任务,不能尽责的不良评价。 会恶性循环,导致进一步的拖延行为。

作者指出了4种拖延的形式: 过度思考者 这类人的拖延主要体现在生活琐事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纠结”、“选择恐惧症”。 他们总是很难做出决策,比如:吃饭、穿衣,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哪家餐厅,选择哪个颜色或图案的毛巾等等。

下面看看拖延者的心理都有哪些表现:不甘平庸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身边总会发现一些人做事情总是谨小慎微,怕工作出现错误,被同事嘲笑,被领导否定工作能力。不论是写一份报告、组织一场活动或是攒一场饭局,他们总是爱追求细节的极致,期待结果完美。

有个叫斯蒂尔的心理学家,他分析出了四个拖延最可能的原因: 对成功信心不足 ;刚开始上小说课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相信,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自己,在90天内会完成一部小说。所以将时间延长至年底,但写的过程中多次停更,总觉得离年底还有时间。

拖拉症患者对于工作或学习,没有积极主动的心理,觉得每天做这样的事情毫无意义,便会心生反感,做事能拖则拖。怎样克服拖延症撕掉自我标签:去你的拖延症,我可是个很棒很优秀的人首先,请跟我一起撕掉拖延症的标签,这个标签啊,会害人的。

拖延与恐惧:许多人错误地将拖延等同于懒惰,然而拖延的根源并非懒惰,而是恐惧。拖延者常常内心焦虑,因而倾向于将拖延行为归咎于懒惰。 完美主义:一些拖延者是完美主义者,他们推迟行动直到他们认为时机完美。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可能导致对开始行动的犹豫不决。

《拖延心理学》教你怎么摆脱做事拖延

1、拖延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受到了潜意识恐惧的影响。那么想要告别拖延,可以给自己下个心理暗示。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拖延、逃避的原因,暗示自己,采取积极的行为来转变情绪。

2、还有就是进行“正念”的训练,通过这个训练,你可以有效地摆脱焦虑情绪,并远离逃避和拖延症的困扰。何为“正念”,就是活在当下,全神贯注关注今天,有目的地过好现在,不去作无谓的思考。第一步:全神贯注地呼吸。

3、分解任务 将你想要拖延的任务分解开来,然后每一次解决一部分,如果在分解后仍然拖延,可以进一步分解。这样,我们就能很快行动起来,而不会因为畏难情绪而造成拖延。设定日期 设定截止日期,制定一个可行的任务时间表。

4、而威廉·克瑙斯在本书《终结拖延症》中提出的这套,认知、情绪、行为三管齐下的方法,就是在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利用好时间分配,从而摆脱拖延的困扰。其实,拖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屈于拖延的束缚。

喜欢拖延拿心理学怎么解释

——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个体的拖延行为,一般认为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个体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显示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心理暗示 拖延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受到了潜意识恐惧的影响。那么想要告别拖延,可以给自己下个心理暗示。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拖延、逃避的原因,暗示自己,采取积极的行为来转变情绪。

心理学上一直解释,可能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有拖延症,我身边的朋友也有许许多多都有轻微的拖延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秒绝对不提前。

我们常常发现,当面对自己不喜欢或者说不会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更爱拖延,这归根究底是一种逃避心理。我们习惯性地把这种压力后置,企图享受暴风雨前的宁静,这种其实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