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最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人的性格从小就开始培养,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性格培养,也是有时效性的。从孩子出生,无论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可见,小朋友不尊重别人从父母的教养里就能够看得出来。有的父母会及时引导,传授正确的交际方法,如告诉小孩,想跟小朋友玩要征得别人同意,如果小朋友拒绝跟你玩,你也可以拒绝他。有的父母会不当回事,以为小孩子都是这样,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向别人道歉,承担过失,并予以改正。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有关。一个孩子的性格、心理、行为习惯往往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好的教育大程度上可以教出好的孩子,缺乏教育的父母有可能教出一样缺乏教育的孩子。
其实孩子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孩子是否拥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是来源于父母原生家庭的教育。孩子的性格映射着教养,以及父母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就曾经说过,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出现各种性格上的问题,多数都是父母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期,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我看到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报这个那个班,又是学英语又是学奥数,这些不是说不重要, 但是6岁前最重要的一定不是这些,而是孩子性格的培养。
李玫瑾教授身上孩子的大部分问题是出在父母身上的,要不是父母没有正确地引导,要不是纠正得太晚,在李玫瑾教授看来孩子的性格、脾气秉性和三观好,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所以,李玫瑾教授认为, 从小在家庭内正常的严厉批评甚至训斥,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孩子打心理上的疫苗 ,正是对孩子耐挫力的培养和磨炼。 当然,要让父母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有时候比宠孩子更难,这需要父母的勇气和胆量。
李玫瑾教授是青少年心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她的研究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性格类型的孩子。李教授认为,孩子的性格、脾气、秉性和三观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她看来,孩子身上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根源于父母。若父母不能正确引导或纠正不良行为,孩子长大后可能难以成才。
我们也都理解隔代亲有多大威力。不过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出, “由家中老人带大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有很多问题,而且可能是12岁以后才会显现出来。” 因为6岁之前是教育的关键期,可塑性最强。如果在这一时期过于宠爱,只有“恩”而没有“威”是非常不可取的。
李玫瑾教授也指出, 成年人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性格的问题,如果没有把握好孩子的性格关键期,孩子就会在青春期以及成年之后,爆发出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那么性格是天生的吗?纪录片《性格的真相》指出 “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50%,性格的其他决定因素来源于家庭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