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来卧室: 孩子如果累了就让他上床睡觉一会儿,如果他不累,就直接带他出来卧室,然后拿水果给他。但是不能让他马上吃。 和孩子讲道理: 这个时候孩子情绪平复下来,还没吃东西,你再和他慢慢讲道理。
李玫瑾教授曾在网上手把手地教网友如何处理,首先要陪伴他,但不是满足他,不让孩子感觉孤单,给他无言的爱。然后,明确地告诉他:你这样是不对的。当你要求不合理,我就不会哄你,不会表达出爱你。最后,只有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的时候,我们才会根据具体情况来满足他。
她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岁前三年的时间是 情感 ,还有三年就是性格, 家长要做到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立威于他 ,规矩才有可能立下。李玫瑾教授在和大家谈教育时,也分享了自家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一些状况。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将孩子的教育看成是马拉松赛跑,宝宝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其实都是这场马拉松赛跑的弯道, 要想孩子能够成功地跑完全程,关键就是要抓住这些弯道。
你需要依靠别人。这时,如果出现这样的人,让他吃东西,换尿布,并在他困了时安慰他入睡,这对他来说很友善,而且这个角色通常是一位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会记住母亲的气味,声音和外表。他对母亲有很深的依恋。如果看不到,他会哭。如果他转为看护人,他会感到不舒服。
三岁立恩,即在三岁之前亲自养育孩子,常常陪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6岁立威,就要给孩子立下各项规矩,还要对孩子实行克制任性的训练,通过训练和规矩,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控制;12岁立价值,12岁给孩子建立一个价值体系。
记得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到过,在孩子3岁以前要陪伴好孩子,3岁前立情,6岁前立威,才能给孩子心理良好成长奠定基础。孩子3岁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安全感是人一生的生命底色,早期的情感缺失,会将这种伤害潜藏进大脑的潜意识当中,并伴随一生,无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