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枚瑾教授的专业虽然是犯罪心理学,但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家庭教育理念方面有其独到见解,其一重要研究成果便是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概念。 02 李玫瑾教授指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关键:首先是建立母子的依恋;其次是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性格培养。
近期和先生共读李玫瑾教授的这本《心理抚养》受益匪浅。在孩子的抚养上,我们都是新手,不断学习与摸索。李教授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
比如你会被跑步,那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冲出去跑个5km,那这口气出了情绪就缓解了对自己就不会再有危害了。所以李玫瑾教授说,18岁之后学游泳只是增加了一项技能但是对四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就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而已。
由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李玫瑾撰写的《心理抚养》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养育孩子的心。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
而按照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当你对他狠一次心,以后你会省很多心,这就是育儿的辩证法。二是要教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诚如李玫瑾教授所言,这是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价值提升到最大化的重要性格品质。
以下内容来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公开课部分内容以及自己所感)心理抚养重要的年龄段12岁之前,尤其6岁前与父母的良好的情感关系,也叫依恋关系,青春期是补救期。心理抚养重要的几个点:依恋关系:(0-3岁关键期)也就是孩子一出生与重要的养育者之间建立的情感关系。
养育孩子要从心理抚养的角度来培养孩子的性格(0—6岁)。抚养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关键敏感期(0—12岁)。0—1岁,养育中是培养依恋关系的时期,有情感就有人性,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富。如果孩子六岁是个话唠,说明这个家里养育孩子三岁之内家里人比较多,情感丰富。情感影响孩子言语和社会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的育儿观已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太多的父母因观念、方式、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不得法。读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我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