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美术课和绘画的浓厚兴趣是提高绘画能力、培养想象力的前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物体移进教室,将蒙古族民间艺术融入课堂,甚至在课堂中举办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和兴趣。
首先要理解想象力的含义,想象力是形成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我们接触、看到和听到的东西,通过我们的想象力,被合并为“一幅画面”。幼儿是一张白纸,要让孩子大胆表现,完全在于引导要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老师就要少进行干涉,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要重视幼儿的思想情感,不可过于注重画画水平。
寓教于趣,激发想象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听、看、感受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中发挥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在学习中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制作课件,通过声音、图像、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美术课 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
引入刺激想象力的主题:提出开放性问题或主题,如“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飞到哪里?”让孩子通过画作表达想法。阅读绘本或故事,然后邀请幼儿画出故事中的场景或角色,或是故事激发出的新奇想法。艺术游戏:组织绘画游戏,如“颜色接龙”(一个孩子画一笔,下一个孩子用另一种颜色接着画)。
在歌曲播放期间,教师应根据目前开展的美术课程进行对象广播,指导学生通过歌曲节奏意识到美术作品的真谛,并向学生说明绘画本身与音乐节奏有直接关系。要根据音乐节奏画出有音乐思想的作品。这样就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作品的内涵。学生对问题有疑问才能深入思考问题,激发想象力。
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儿童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在学前阶段,我们鼓励父母经常要带孩子走向大自然,与社会接触,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留下更多的表象,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1] 二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激发孩子想象的欲望除了带孩子外出,在家中也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踊帮助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需要敏锐的感知和观察。第三是想象力的表达。想象力可以通过感官创造(如绘画、视频、音乐和其他艺术作品)来表达,无论是通过童话还是想象。最著名的发明或娱乐产品都是从想象的灵感中创造出来的。当孩子们开始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无意识地开始培养这种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全身心去体会、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在美术活动中,我经常采用美术活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听音作画,把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孩子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