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体现了目标、对象的一致性。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增强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第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情感的交流、情绪的疏导等活动化解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掘学生心理潜能,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德育与心育工作结合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将优秀的品格从小开始培养,抗压能力、情绪控制、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学习效率、逻辑思辨能力等,从小便有成功的就基础。同时可以有效预防相关的心理疾病,及早发现与预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下: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德”说的是他律道德,那么德育就不是心育,如果当德育里面的“德”指的是自律道德,那么德育就是心育。当心理学逐渐走进学校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很多学校都在用心育的方法来进行道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融合是重要且必要的。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影响未来。国家重视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明晰对学生进行德育与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学生发展关键期,思想性格未定型,家庭溺爱易养成自我中心,不利于未来。社会及国家强调素质教育,教育者需关注德育与心理沟通,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自我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