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系在抗战期间编演京剧现代戏,以服务于抗日宣传教育。学院虽无专业京剧人才,但通过业余“票友”和“戏迷”组成剧团,如《松花江上》就是他们的首个作品,反映抗日斗争。1939年成立了“民歌研究会”,收集整理民间音乐资料。
戏剧系和实验剧团在这一期间创作并演出了一系列作品,如《弟兄们拉起手来》、《人命贩子》等,涵盖了多样化的戏剧题材,从《松花江》(改编自京剧《打渔杀家》)到新秧歌剧《白毛女》,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深厚的革命情感。
在鲁艺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不仅作为演员参与了《钦差大臣》、《日出》以及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还展现了他的表演才华。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东北干部团奔赴解放区,服务于东北文工团,并在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担任讲师。
中央戏剧学院起源于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之后经历了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第三部的发展阶段。1949年10月,经中央批准正式开始筹备成立国立戏剧学院。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核准国立戏剧学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
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林农曾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在《上饶集中营》、《卫国保家》、《丰收》中任副导演。
鲁艺院长康生,副院长赵毅敏、沙可夫。院内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从1938年8月起,增设文学系,以后又成立了一些研究室和实验话剧团等。1939年8月,鲁艺迁至桥儿沟。11月18日,吴玉章任院长,周扬任副院长。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1950年4月2日,召开了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到1961年,学院已经分有三个不同的系别。
傅超武,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出生于1922年2月1日的山东昌邑。1938年加入八路军,1939年在山东沂水县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毕业后,他曾在山东纵队二旅文工团担任演员,后晋升为宣传队中队长。1949年,他调任华东大学任文艺系讲师及文工团长。他创作过《人民的血》、《英雄好汉》等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