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藏戏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加大对藏戏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通过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演出推广等方式,推动藏戏的传承和发展,许多藏族青年也积极参与到藏戏传承中来,成为藏戏的新一代传承人。
藏戏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旅游和文化传承几个方面。
藏戏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在西藏自治区称为“阿吉拉姆”,在青海省称为“南木特”,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自治区以及印度、不丹等国家的藏族人居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自治区政府在原觉木隆藏戏班的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担负起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任务,先后整理演出了《朗萨雯蚌》《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传统戏,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剧目。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