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音乐建国后藏族音乐的发展

时间:2025-01-2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藏族音乐文化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多个专业艺术机构应运而生,如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西藏藏剧团、青海省民族歌舞团等,以及州、县级别的文工团和团队,他们在民族音乐的创作、演出和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1958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以后,藏族音乐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各地区已先后成立群众艺术馆及专业文艺演出单位,如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西藏藏剧团、青海省民族歌舞团及各省(区)所属州(专区)、县一级的文工团、队等,在创作、演出、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弹拨乐器有札木聂、扬琴;弓弦乐器有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热玛琴等;吹管乐器有竖笛、骨笛、大号、号、唢呐、铜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击乐器有大鼓、热巴鼓、达玛鼓、巴郎鼓、锣、镲、串铃等。其中的札木聂、牛角胡、大号、竖笛最富有特色。

早在113世纪前后,即出 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 赞的《论西藏音乐》等。寺庙中至今保存并使用藏族的 古老图形乐谱——央移谱。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 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 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器乐等5类。

藏戏包括西藏藏戏(阿吉拉姆)、安多藏戏(南木特)、德格藏戏、昌都藏戏等4个剧种,各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具有不同特色。西藏藏戏及安多藏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犹如直插云霄的喜马拉雅,回荡在天地之间,如演唱创作歌曲《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喜马拉雅》时就要用较靠前的位置,咽部的张力要大些,多用一些混有真声的音色,咬字的位置要贴近上牙,这样就能表现出藏民族特有的色彩。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属粘着性语言,分轻重音,共有二十九个字母,属拼音类型。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北京大学教授,诗人刘半农的弟弟,他是与瞎子阿炳同时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经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别强调这位民族音乐的宗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第一人。

抒发了作者对拉萨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和对西藏人民的热爱之情。自六十年代初期,史先生就开始探索筝曲创作。1962年创作的《春到拉萨》表现了翻身农奴获得解放的喜悦心情,是有史以来用古筝表现少数民族音乐题材的首次尝试,该曲被收入《建国三十周年古筝优秀作品集》大致创作背景就是这样。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藏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佛教音乐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无词的歌颂曲调。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曲调悠扬,但也是以五声为主。歌舞形式有“果谐”、“果卓”(锅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