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家:为什么儿童会施虐?

时间:2025-01-09

受害者更易变身施暴者,其中很多讲述者都有非常痛苦又让自己觉得无法控制的事情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自己好像控制不住的要变成父母那样的人。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行为更是会深刻的烙印在心里,无论是从某个生活习惯还是眼神动作,都能体现出儿时的经历。

心理学与生活:虐童女孩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施暴背后通常有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家中缺乏关爱,家人轻视、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畸变,结果使孩子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也变成用暴力宣泄情感的加害者。

儿童虐待动物的行为是孩子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要注重儿童虐待动物的行为。孩子虐待动物的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于孩子与小动物相处时,如追打小动物或伤害小动物,如乱踢小狗或者将小狗揪起来。

比如孩子虐待宠物猫狗,猫狗不是自由的,被虐待时只能痛哭地尖叫。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施虐者的孩子,满足了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望,他们会有一种征服感,他们会在虐待后感受到刺激和愉快的体验。并越来越痴迷于这种行为。心理学家说,孩子在小时候长期虐待动物,长大了很容易就变成一个暴力者。

第一,与童年生活经验有关。由于家庭教育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使儿童从小形成对性关系的错误认知定势。有个男性虐待狂在6岁时无意窥见父母在卧室里的性生活,父母的翻滚、挣扎、撕扯和气喘吁吁使他大惑不解。年纪大些的伙伴告诉他:你别看他们很痛苦,那可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如果关系原型和谐,养育者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那么孩子会形成和谐一致的人格。相反,如果关系原型分裂,养育者粗暴对待孩子,孩子则会形成分裂的人格,难以处理内心深处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冲突。这种冲突导致施虐者虐待他人,实际上是在虐待自己内心的受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