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要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艺术家的故事,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基础知识学习:教授学生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如色彩学、构图原理、艺术流派和时期等。
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如在校园内设置艺术雕塑、壁画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艺术。建立艺术图书馆或资料室,提供丰富的艺术资源供学生学习和研究。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等媒体播放经典艺术作品,增加学生的艺术接触频率。个人努力:学生应主动参与艺术活动,不仅限于课堂学习,还要积极寻找实践机会。
实地参观:- 安排学生参观美术馆、画廊或艺术展览。亲身感受作品的尺寸、材质和色彩能够增强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 讨论和分享:- 定期组织小组讨论或分享艺术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建立艺术兴趣小组:学生可以自发组织艺术兴趣小组,定期分享各自的艺术发现和体验,相互激励和学习。个人艺术项目:鼓励学生发起个人艺术项目,如艺术博客、视频频道或社交媒体艺术页等,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分享,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在文艺、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自主创新,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理解美的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
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