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孩子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小学阶段)

时间:2024-11-17

6-12岁是孩子小学期间,正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高发年龄段。孩子一些列的上课走神,发呆,多动,不爱学习等现象出现。

小学阶段的孩子,通常指的是6岁到12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上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被称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第三个阶段,紧随前两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出生至2岁)和前运算阶段(2岁至7岁)。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局铅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反、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

6-12岁身心发展的特点回答如下:6-12岁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的时期。感知常常较笼统,把相似的事物相互混淆,记忆材料不注重理解,以机械识记为主;思维活动展开时往往凭借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活动丰富,但易冲动,易转化,稳定性较差。

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6~12岁儿童心理发展2 儿童心理发展学内容有哪些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主要涉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6岁到12岁属于儿童的中期和后期,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如拖沓、任性、逆反等,常常感到无奈。这些行为问题实际上反映了父母的行为方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行为会在白纸上绘制出不同的图案。

学龄期孩子的心理最为复杂,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极为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因为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父母要有预见性地针对孩子即将成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让孩子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其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由肤浅转向高深,逐渐发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心理氛围有两种,一种是亲子关系,另一种是夫妻关系。很多父母对待孩子过于苛刻粗暴,缺乏与他良好的沟通,导致他性格内向。夫妻关系紧张造成的不良家庭氛围,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