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爱心”换来信任。平时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中多给他们照顾,;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坚持检查并耐心地纠错讲解。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拥有自信心!(2)给他们机会参与班级管理。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一起探讨班级管理和学习,是他们能融进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尽量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家长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校关怀: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建立专门的辅导机制。
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应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 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健全档案,让留守儿童留下脚印 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特别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建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德育素质、兴趣特长、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3 在活动课中,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教师要做有心人,在任何时刻都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巧妙疏导 1 首先要与孩子沟通,要求教师与孩子交心朋友,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其次,要与家长保持沟通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