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从以下几点着手: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设良好的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有规律的作息制度,无压抑感、充满关爱、激励的情感气氛,能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产生亲切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才能思维敏捷、充满自信和创造。
平行介入 当老师提供的方式方法,儿童不感兴趣的话,老师可以通过平行介入的方式,指导孩子让活动更有兴趣。交叉介入 通过角色互动方式,让达到锻炼协调组织能力同时,提升孩子在游戏中学到更多技巧。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把自己当成是幼儿的伙伴,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减轻幼儿的恐惧心理从而打破班级界限、年龄界限,与各班、各年龄组间的幼儿相互参与活动,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交往圈。
直观法:通过图画、影像、音乐等多种直观体验方式,让幼儿感受到情感、态度等大量心理信息,从而有意识地去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认知。讨论法:在活动中引导和鼓励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谈论自己的情绪、家庭和朋友关系等问题,以此打开幼儿的口才和思维。
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利用好宣传栏对家长及教师宣传心理健康常识,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教育,帮助她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要的是,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注重日常辅导,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培养积极心理。游戏教学也是关键,如通过游戏培养合作和责任感,情景剧则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要完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确保全面评价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