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举办者划分,可分公立与私立二种;按办园模式可分为三种。具体为:(1)日本式幼稚园。兴起于清末民初,这种日本式幼稚园很像小学校,也可叫做小学式幼稚园。日本式幼稚园的教育形式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日本式幼稚园教育形式呆板,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征。
《民国老课本:幼稚园课程(套装上下册)》最早由大东书局于1936年出版。书的内容根据月份编写,以幼儿的实际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设计每个月的主题,并围绕主题精心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观察、研究、制作、讲演、习礼、卫生、表演、游戏、歌咏、欣赏十项,组成了有目的、系统的生活中心单元。
要加强“劳动”和“工作”方面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更注重知识性,而较少劳动性。应该让幼儿亲身体验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有关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幼儿热爱之情等。幼儿园中要有“日常生活精神”。
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提出中国的幼儿教育犯了三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的中国幼稚教育患了三大病,倡导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创办了乡村幼稚师范和乡村幼稚园,进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民国]民国时期的教育 时间: 2006-08-04 来源: no source 学前教育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传入,两次学制改革重视女子教育并兼及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机构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学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