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4-11-20

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前身为汾阳市英雄街中学、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1988年9月,汾阳市英雄街中学(完全中学)于英才街建校。2001年9月,初中部脱离英雄街中学,迁址并单独组建为汾阳市海洪中学,英雄街中学从此成为普通高中。2004年9月,学校荣膺首批“吕梁名校”称号。

汾阳,这个因位于汾河之阳(西)而得名的地方,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初期。当时,这里建立了瓜衍县,隶属于并州。到了战国时期,它属于赵国,称为兹氏县。秦汉时期,兹氏县(今市区西南8千米巩村)继续存在,并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期,兹氏县改名为兹同,但东汉时期又恢复了旧名。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汾州为西河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复名汾州,而治所均设隰城县未变。公元766年(肃宗上元元年),县名改称西河,历五代、宋、元,汾州治所在县城亦未改,其间,宋置汾阳军于县。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汾州为直隶州,州治仍设西河,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

隋朝初期,废除了郡制。隋炀帝时期,又将介州改称为西河郡。 唐初,西河郡被改称为浩州。在武德三年,浩州又被更名为汾州。 天宝初年,汾州又被称作西河郡。到了乾元初年,汾州恢复了原有名称。 五代末期,汾阳地区属于北汉。

1954年,拦溪筑坝,创建兴山渠,改善了境内水利灌溉。1958年底,建造一座1200平方米的戏院和一个6万立方米的山塘。1959年,汾阳夜校被评为“全国先进铁民校”,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率领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长到汾阳参观学习。当时民校负责人李瑞玉被评为省、地业余教育先进工作者。

乾元初,复曰汾州。五代末,属于北汉周显德初,侵北汉得之,置宁化军,兼领石、沁二州。旋入于北汉。宋仍曰汾州亦曰西河郡。金因之,兼置汾阳军。元复为汾州,属太原路。明初,以州治西河县省入,直隶山西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为汾州府,领州县七。

山西私立铭义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当时名为“汾州府中学堂”。1915年,基督教华北公理会和美国Carleton College在此基础上创办了铭义中学。1920年代,铭义中学与汾阳崇德女校中学部合并,实现了男女同校。在抗日战争时期,铭义中学面临重大挑战,学校南迁至四川金堂武庙,成立了铭义中学金堂分校。

宋朝时期,汾州又称西河郡,金朝沿用并设置汾阳军。元朝恢复为汾州,属于太原路。明代,由于州治西河县被并入,汾州直隶于山西布政司。到了万历年间,汾州府升格为府,管辖一州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