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阶段(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标志着新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首次高考于8月15日至17日进行,考试科目包括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中断与恢复(1966年至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中断。
为2014年开始实施。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在2019年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发布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8个省市都将试行“3+1+2”高考新模式,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高考改革是从2014年开始的。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最迟2014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改革启动于2021年,预计2024年举办首场新高考。第五批新高考省份包括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八个地区,改革于2022年开始,预计2025年举办首场新高考。最后,第六批新高考省份涉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等18个省份,其中天津与重庆采用3+1+2模式,其余省份采用3+3模式。
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同时,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时间改为每年的六月七日,是从2003年开始的。从高考开启以来,直到2002年,高考的时间都是定在7月7号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