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相当于古代的举人学历。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可以分为秀才、举人和进士三个等级。进士又分为一甲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以及二甲和三甲。在科举体系中,未考中秀才的被称为童生,相当于现代初中生以下的学历。童生们需要参加乡级考试,一年一次。
硕士研究生相当于古代的举人学历,每三年考一次举人。古代学历分为秀才、举人和进士。教育与科举分开,通过解试获得解额,成为举人,科举后入翰林院,获得庶吉士头衔,相当于学士学位。五经博士、典籍等头衔大致相当于硕士学位,修撰、编修等头衔相当于博士学位。
硕士生可对应举人,举人具备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这相当于现代的高考。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府贡院,通过会试可取得贡士称号,即进士。 博士生可对应进士,进士通过会试后,根据名次可分得官职,这相当于现代大学毕业生就业。
在庶吉士之上,有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等职位,大致相当于硕士学位。再往上,有修撰、编修、检讨等职位,大致相当于博士学位。再上一层,侍读、侍讲,相当于副教授职称;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则相当于教授职称。最高等级是学士,相当于首席教授或学术委员会主席。
硕士研究生在古代相当于举人的学历。举人每三年才能参加一次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古代的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是分开的,即便是在太学读书的学生,也必须通过解试获得解额,获得解额后才能成为举人,即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