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归属感主要包括家庭归属感、社区—城市归属感、集体归属感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归属感。幼儿最早期的归属感是对于家庭的认识,然后是对集体中人的归属感,并逐渐扩展到群体(班级等),这种情感强调归属一个人或集体(家乡、祖国等)。
对家庭有认同感,对幼儿园有归属感。对家庭和家庭的成员有强烈的认同感,经常谈论自己的家庭,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非常敏感。对幼儿园和班级有归属感,会表现出对幼儿园和班级的喜爱,愿意参与班级的活动,并与小朋友建立友谊。
合作与团队工作:通过团队运动、合作游戏或者小组项目,让孩子学习协作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孩子在社交环境中的归属感。角色模型:成为孩子的角色模型,展示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如何在社会中有效地融入。通过观察父母和老师的行为,孩子学习如何在他们自己的关系中建立归属感。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尊重父母。在家庭里受到尊重的孩子,就会获得人格的归属感。第五句话:建立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管理;让孩子分担部分家务劳动;给孩子委以重任,让孩子放手做事;家里的重大事情多和孩子商量;遇事多征求孩子意见等等。
从依赖到独立:在0-2岁阶段,幼儿对于环境的认知主要是依赖性的,需要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的帮助和照顾;而到了3-6岁阶段,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总之,幼儿归属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需要在家庭、学校等多种环境中得到支持和促进。
1)家长可以经常向孩子转达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对他的喜欢和关心。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进而对班集体产生归属感。(2)家长要注意唤起孩子在园的积极体验。
其次,归属感有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当个人对自己所在的群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和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和谐性。归属感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此外,归属感在不同阶段和角色中都有体现。
将归属感教育渗透在各种活动中 在幼儿的社会学习中,体验是主要的学习特点,幼儿只有亲身参与实践各种活动,才能体验到自己对集体的作用,并实现自我价值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班级中的各种活动,鼓励每一名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让每一名幼儿都成为活动的主角,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从而产生归属感。
班集体建设是开学初每一个班级最重要的事务之一。孩子如果看到自己与班级的关系,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同学们一起参与共同制定公约,共同为班级服务,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就能找到在班级的归属感。而归属感是让孩子爱上学校生活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