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龄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是专业师资匮乏、经费和硬件设备不足及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几乎所有学校都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没有专职的教师,兼职教师专业水平不够。
第一,地区间差异明显。这显然与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程度有关系。第二,总体上仍然在低水平操作,服务效果较差。从事服务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员连起码的心理学素养都没有,加上对心理健康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总体水平低下。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体教工的行为,教育活动范围应辐射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但也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把它只看做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
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细致、持续地进行,既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下:学习问题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但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出现心理问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总是以分数来评判孩子,让他们承受本不该承受的负担,再加上教学内容困难,久而久之出现了负担和偏见。
可从如下方面帮助小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
情绪管理:小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往往还不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他们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谈心时,可以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数数或者找到信任的人诉说等。社交技能:小学生往往还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学习任务重: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任务逐渐加重,小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压力大,难以应对。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小学生可能还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产生挫败感。成绩焦虑:对于成绩的追求和家长的期望可能给小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感到焦虑和沮丧。
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态度、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度的学习压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焦虑等心理问题。同学之间的欺凌、排斥等行为,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观念、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
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学习问题、自我认知、家庭关系、校园适应、预防欺凌,具体如下展开:情绪管理:小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往往还不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他们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谈心时,可以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数数或者找到信任的人诉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