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儿童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对儿童潜能的重视、关注儿童的需要以及儿童共同成长的教学观上。这种心理学主张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认为每个儿童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人性是善的,教育者应当相信并挖掘儿童的潜能,关注儿童的成长与进步。
人本主义心理学启示我们从自然人性论的角度看待儿童,相信儿童拥有潜能并重视他们的基本需要。教育者不应将儿童视为无能、被动的容器或邪恶的存在,而应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自尊自信,并关注儿童的成长与进步。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与应用,其发起人是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情绪理论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幼儿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良好的情绪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熏陶来培养。幼儿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一般成年人能体验到的大部分情绪已为幼儿所体验,在幼儿期,与情绪有关的神经系统正处于迅速发育的关键期。
幼儿本我,其遵循的快乐原则是即时快乐,当与现实发生矛盾,会慢慢发展,变成获得延迟快乐。儿童在六岁左右,社会道德会进入意识层面,对儿童起到一种制约和约束的作用,由此发展出超我,学会用道德和规范来压制自我,会自动进行自我约束,避免做一些不符合社会现实规定的行为动作影响。
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然而,儿童对关怀和尊重的需求是受他人,特别是父母的价值观制约的,这些条件形成了所谓的价值条件。儿童通过行为体验这些条件,逐渐内化为自我结构的一部分,导致自我与经验的评价过程发生异化,当经验和自我产生冲突,个体可能产生焦虑并运用防御机制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