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德育范畴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有各自不代的优势。当这两种优势实现有机结合时,就能够增强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整体合力。这是一体化互动的含义之一。
教育思想上的互补。学校教育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其实施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教学、教育计划作保证。家庭教育则不然,家长比较多的是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来培养和塑造孩子。教育思想上的不一致,会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德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家庭教育 大多数家长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功能,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交友、信仰等问题给予指导,但一些家长对学生的鼓励,不注意学生的优点和沟通,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重智轻德”,家长往往关心的最多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学校德育的规范性,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本质特征;家庭德育的发散性,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特征。二者都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互动的。
对孩子的教育综合来讲就是教书育人,学校的侧重点在于教书,而家庭的侧重点在于育人,教孩子如何做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打基础和定向的作用。这是因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一般大于其他人的影响,这是由血缘关系、物质生活依附关系,以及朝夕相处、潜移默化等特殊关系所决定的。
传统的幼儿家庭德育关注的重点是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协调,通过对幼儿进行家庭伦理的教育,使幼儿形成尊重长辈、礼貌、谦让等道德品质,为将来融入家庭生活打下德行修养方面的基础。《论语·学而》中孔子论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家庭对学校德育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家庭德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家庭德育是个别教育,较之学校德育针对性更强。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