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4-11-24

美术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与学生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要想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⑴。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入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展示,画展,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设成功,体验成功;开展绘画比赛、美术知识竞赛等;多形式开展专题欣赏、看画展、赏析优秀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活泼乐观的的性格,消除学生孤僻、自卑、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隐性的,贯穿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首先,要在美术活动中建立师幼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充分利用肢体与非肢体语言,尝试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如在与幼儿交流时,教师采取蹲下来或坐下来与幼儿平视的角度,减少带给幼儿的压迫感。

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是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第赏识幼儿,改变评价方式与内容。评价是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否则,会打击和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教书要把握好评价的环节,改变评价方式与内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渗透人文气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美术新课程提出:美术教学要渗透美术文化层面的内涵,这是把美术教学放在一个上位的层面来看待其学科价值的体现。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仅以技能、技法占主导层面的状况,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和感悟美术文化。

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培养劳动技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弱智儿童大多从小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帮助和家长的过分爱护,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无形中滋长出惰性,导致了他们对学习劳动技能产生恐慌,信心不足,个别智障学生啥事都不会做,自己能干的事不愿干。